锦鲤鱼池水净化过滤理论之一鱼池水中氮元素的循环转化

锦鲤鱼池水净化过滤理论之一鱼池水中氮元素的循环转化 

任何一位锦鲤爱好者皆知道,要养好锦鲤先要养好水,但究竟什么是适合锦鲤生长的水质呢?又要如何去维护水质的稳定以确保锦鲤的健康呢?这是一门大学问,不同的池塘,不同的鱼种及放养密度,可能就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煦瑞环保科技试着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鱼池水质的维护。

一、鱼池水中物质的循环---生态平衡

自然界的每一种元素皆可一再的循环利用,在水中也不例外。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动物间的食物链,可使各种元素一再的循环利用。各种元素的循环中,对锦鲤爱好者影响最大的为氮元素的循环,动植物的死尸、排泄废物等细细菌的分解(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产生氨(HN3)或铵(NH4+),氨再经细菌的代谢(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先形成亚销酸盐再氧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或再经细菌的代谢(去氮作用Denitrification)形成N2或N2O而散于大气中,这个过程中,动物、植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族群,自然会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为一种动的平衡,每一种物质或生物族群的增减皆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的变动,如水中营养盐丰富时,藻类的族群自然增加,水蚤等以藻类为食物的桡脚类也会因为食物充足而使族群增加;水蚤的族群过大时,藻类消耗的速度大于藻类繁殖的速度,于是藻类的族群就减少,水蚤等也会因为食物不足,族群开始减少。水蚤族群减少后,藻类的消耗量就减少,于是藻类又可大量繁殖,水蚤也随着又可大量增加,这种增加减少的波动变化我们称为消长现象,生物族群的种类愈多,消长变化的波动愈小,周期也愈长,环境就愈稳定,也就是愈平衡的生态。

二、锦鲤鱼池为什么要有水色---矛盾中求生存

锦鲤鱼池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放养众多的锦鲤或者其他养殖物,一定会影响到自然的生态,尤其是集约式的养殖,单一种类的锦鲤,再加上大量的投喂饲料,所产生的排泄物与残饵超过自然菌丛所能代谢,有机废物不能完全分解而累积于池底,使水质逐渐优氧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促使藻类大量滋生,氮元素等的循环途径改以藻类的代谢为主,以维持生态的生衡,但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氨或亚硝酸等含氮物质的浓度可能会升高而威胁到鱼虾等养殖物的健康。

锦鲤鱼池或者景观湖于放养锦鲤或者其他养殖物之前先要做好水色,目的即在先把环境条件调整为以藻类代谢为主的生态环境,减少放养后生态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藻类除了取代部份细菌硝化作用的功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氨、亚硝酸或硝酸等含氮物质,减少氨或亚硝酸的累积,于白天尚可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氧气的供给;藻类又可为许多浮游生物的食物,经过食物链提供为养殖物营养的来源。

但这种以藻类为主的水质环境,并不是完全平衡的生态,营养盐的多寡,微量元素的变化,光照、温度、盐度及药物的使用等等,皆会使藻相发生变化,每一次藻相的变化,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锦鲤等养殖物的生存则又是一次的威胁,所以最简陋节约的鱼池水质维持方法就要利用藻类来控制水质环境,相对的也要去维护藻相生态的平衡稳定。

三、潜伏的危机---锦鲤池底环境的恶化与不良藻相(水色)的影响

虽然我们可利用藻类来辅助养殖池内细菌代谢作用的不足,减少养殖池内氨与亚硝酸等升高的威胁,但锦鲤池终究还是不完全平衡的生态,每日的投饲喂饲等于不断的有新物质加入,还是会带动整个环境的变化,不能完全分解的残饵与排泄物等累积于池底,氧气无法充足供应,使池底的厌氧分解层增厚,产生沼气、硫化氢、硫化铁等,使底土变臭变黑,池底环境渐不适合养殖物的栖息。池底的有机质更提供腐生原虫大量的营养,车轮虫或斜管虫等寄生性原虫也可能大量滋生附着于鱼只的体表及鳃部而造成病害。

放养初期,若底土的营养盐不足,藻类的繁殖受到影响,可能会发生倒藻,水色变清的情形,使整个生态环境发生大变化而威胁到养殖物的生存;放养后期,丰富的营养盐可能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使水色过浓,夏日白天旺盛的光合作用,会放出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中溶氧的过饱和,引起鱼虾养殖物的气泡病。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养殖物的缺氧。

藻类的族群也会发生消长变化,可能因为某些微量元素的消耗或本身所放出的抑制物质,使族群开始衰败,水色变清,或为另一种优势的藻类所取代,这些藻相的不稳定变化代表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在重新平衡之前皆会威胁到养殖物的生存;有时候,过度优氧化的环境常会有利于蓝绿藻等会产生臭土味藻类的繁殖,使鱼虾等养殖物带有臭土味而影响到水产物的价值。

任何一位锦鲤爱好者皆知道,要养好锦鲤先要养好水,但究竟什么是适合锦鲤生长的水质呢?又要如何去维护水质的稳定以确保锦鲤的健康呢?这是一门大学问,不同的池塘,不同的鱼种及放养密度,可能就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煦瑞环保科技试着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鱼池水质的维护。
收藏